齐鲁网·闪电新闻6月12日讯“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”目前,东营市东营区20.45万亩小麦进入收获季,田野里,金黄的麦浪翻滚,各式现代化农机往来穿梭,描绘出一幅喜人的丰收图景。
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工作人员崔新旺告诉记者:“今年麦子色泽金黄、颗粒饱满浩鼎中心,又是一个丰收年”。
时下,走进牛庄镇金丰农场,刚刚收割的麦子正在进行晾晒,仿佛黄金铺满粮仓。在麦田里,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,大型收割机马力全开,来回穿梭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里,一垄垄小麦尽收“囊中”,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,从撂荒多年、几近寸草不生的高度盐碱地到如今的滚滚麦浪,农场全面加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,实现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的转变。
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杰说:“以前咱这边儿盐碱度程度很高,白茫茫的一片。主要种植就是耐盐碱作物棉花,有时候苗都拿不全。咱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浩鼎中心,也大水漫灌压碱、深挖碱沟排碱,下渗管排碱,一系列的措施,现在把土壤的盐分降低了。现在咱种植小麦都能种植了,今年主要是种植了4300多亩小麦。小麦颗粒饱满都非常好,预计今年小麦产量到1000斤(亩产)往上。”
因靠近渤海,受海潮影响大,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。建成高标准农田后,农场通过暗管排碱、沟渠整理等措施,土壤盐碱含量由过去的0.3%降到0.1%。2022年以来,农场打造百亩攻关田,开展耐盐碱小麦良种选育,对小麦品系进行抗旱耐盐碱性鉴定,在治理土地与良种选育双管齐下,种植户在白花花的盐碱地里看到了金灿灿的收益,其他品种的种植也得到了改善。
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杰说:“收完小麦之后,我们要进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,保证是玉米不减产,多收一季豆。然后我们预计这两年之内,小麦的产量(亩产)达到1200斤,玉米的产量达到(亩产)1300斤,大豆的产量达到(亩产)300斤。”
盐碱滩涂变身“黄金粮仓”,这沉甸甸的麦穗背后,更彰显着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的深远意义。据介绍,东营市东营区共有20.45万亩小麦,目前已收割1万余亩,预计6月底能全部收割完成。
闪电新闻记者 张洁 东营台 李汉章 东营区台 陈晓峰 王凯旋 报道
好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